您的位置:咸阳中医肿瘤医院 > 科学治疗


末期癌症患者 挤在医院不如在家“宁养”
时间:2012-04-05  点击:4081  来源:本站  作者:管理员

  ●癌症患者到了末期,最缺的是临终关怀;不少患者最后一程都“走”得很无奈。

  ●提倡“优生”,更需重视“优逝”,国外不少患者到了癌症末期,临终关怀并不在医院进行,而是在家里接受社区医院和亲人的“宁养”。

  最近,上海一名教师在博客上发表给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的公开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他在信中讲述了进入癌症晚期的父亲在生命最后的一个月辗转于多家医院求医,却因没有太大的治疗意义而屡屡被拒的遭遇。信件发出后马上被成千上万的网友顶起,便很快得到上海市市委书记俞正声的回应和帮助。虽然秦岭父亲还是很快“走”了,但在最后一刻,社会各界的关心,让家人从不知所措、无助无依的困境中走了出来。

  事实的结局算是圆满,但热议仍在网上持续。因为,在国内许多大城市,恶性肿瘤已成为居民的首位死因。但由于缺乏临终关怀,大多数患者及家属正面临着同样的困境。不少患者最后一程都“走”得很无奈,而家属也往往手足无措、备受煎熬。

  专家说法:

  临终关怀国外推崇居家宁养

  1.癌症末期,最缺的是临终关怀

  “癌症患者到了末期,最缺的是临终关怀。”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大肿瘤科主任林丽珠指出,很多家属以为给患者找最好的医院、交给医生就能帮助解决问题,事实并非如此。

  林丽珠称,到了终末期,确实70%以上的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需要用药缓解,但同样更需要的是临终前的心理疏导和精神安慰,这些需家人、亲友和社会爱心人士来共同完成。即使肿瘤科有足够的床位接收晚期患者,医生能做的也只是尽力减轻他们的生理痛楚,而患者心理层面的其他需要,肿瘤科医生确实爱莫能助。

  2.提倡“优生”,更需重视“优逝”

  针对有网友呼吁多建临终关怀医院、允许临终医院住院时间延长,专家认为这也许不太现实。从十几年前起步至今,国内临终关怀发展缓慢,粗略统计各类临终关怀服务机构也就百来所,不少地方的临终关怀医院或病区无人问津。一位曾经做过两年多晚期癌症患者临终关怀辅导的心理医生告诉记者,由于生死教育的缺失,很多患者及家属都回避谈临终的问题,甚至觉得“临终”这个词本身就不吉利,所以,这类医院的工作确实很难开展。

  “其实,如果觉得‘临终关怀’不吉利,完全可以换种说法。比如香港叫‘宁养服务’、台湾叫‘安宁照护’。叫什么可以推敲,但一定得重视、想办法做起来才行。”林丽珠称。现在人们都很重视“优生”,有学者认为,相应的“优逝”概念也需要得到重视,在生命的最后一程,同样需要在“围终期”内得到来自亲友和社会的临终关怀。

  3.“居家宁养”也许更可行

  据林丽珠介绍,在国外,不少患者到了癌症末期,临终关怀并不在医院进行,而是转成“居家宁养”。他们在熟悉的居家环境中享受亲人的陪伴,并由社区医生、社工及宗教人士帮助做生理和心理上的舒缓治疗、照顾和安抚等,以便更好地缓解末期的身心痛楚,较大限度地实现舒适安宁走完人生最后一程的愿望。

  而在国内,这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上海已将给癌症晚期患者更多关爱列入2012年市政府实事之一。今年,上海全市每个区(县)各选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舒缓疗护”病区,配备专职医护人员,专设10张病床接纳所在区域内的癌症晚期患者,并开展“居家宁养”等临终关怀服务。

  “上海的这种思路是比较切实的。”林丽珠认为,因为到了晚期,癌症患者除了止痛,其他的治疗价值已不高,而大中型医院的医疗资源一直都很紧缺,利用社区病床开展“舒缓疗护”或是上门指导患者止痛、配合其“居家宁养”,更为可行。但无论是以何种方式进行,临终关怀既需要政府的投入,也需要集中社会各界的力量来帮助患者和家属共渡难关。